WEDCV155VD5RRV515DV

 

OKAPI 推薦

  •  

    文/托比2019年12月03日

    行為:暴力、競爭、利他,人類行為背後的生物學 直播畫面中裝備精良的蒙面男子,在眾目睽睽之下,扣了扳機。 這樣荒誕的行為為什麼會出現呢?你是否想過這個行為出現的前一秒,他的腦中發生了什麼事?該行為出現前的一分鐘,這人看見或聽到什麼,觸發神經系統而產生了行為?數小時到數天之前,哪
  •  

    文/黃貞祥2019年07月11日

    基因,可以告訴我們很多你想知道和不想知道的事情。現在歐美也有頗多基因分析服務,你只要用一根棉花棒抹些口腔黏膜細胞,密封在管子寄過去,他們就會給你一份報告,讓你知道以後的健康會有什麼下場等等。除了健康風險評估報告,我有位韓裔美國教授朋友,還意外發現因韓戰而失散多年的表親,在美國團

內容簡介

關於人類的行為,前所未有的完整分析

  「要說《行為》是我曾讀過最棒的非虛構作品,也一點都不誇張。」──大衛.巴瑞許(David P. Barash),《華爾街日報》

  這本書只有研究人類行為的世界級科學家薩伯斯基寫得出來,《行為》一書回答了人類最根本的問題:我們的行為從何而來?
  
  上冊中,薩波斯基──神經科學家與靈長類動物學家──穿梭在數種學科之間,揭露我們的一舉一動背後的故事。從不同角度剖析人類行為,沒有一塊石頭忘了翻面,涵蓋從基本生物學到內分泌,到神經科學、心理學、社會學、演化理論等等的每一件事。他說故事的功力有目共睹,且深具內在邏輯。透過追溯一個行為發生前的不同時間段與系統,對目標多次出擊。

  他首先檢視在精準時刻之內,究竟是什麼造就了人類行為,然後再一個階段一個階段往前追溯,最終回溯到我們這個物種更深的文化、歷史和基因遺傳。

  於是,他以一秒之內的神經科學解釋開始著手,探討在行為發生一秒前大腦發生了什麼事?接著往後退一步,看到再前一個時刻,也就是兩秒到一分鐘之前,究竟我們看到、聽到及聞到什麼,促發了神經的反應而產生了行為?接著,又進一步回溯幾小時到幾天前,探討那些促使神經系統做出反應的荷爾蒙如何運作?在此,他擴大了我們的視野,讓我們思考神經生物學、內分泌學,以及我們環境給予我們刺激的感官世界,嘗試解釋發生了什麼事情。

  薩伯斯基繼續推進,嘗試找出哪些環境因素會影響一個人的大腦,因此追溯到我們的青少年與童年時期、胎內環境,甚至追溯到精卵結合的那刻。最終,他試著解釋比起個人更大的種種影響因素,即文化如何形塑群體意識,而哪些生態因素又形塑文化,以此類推,最終回溯到幾千年甚至幾百萬年前,造成我們這物種演化的種種因素。透過匯總所有因素,瞭解人類的行為如何被創造出來。

  ✽✽✽

  下冊中,薩伯斯基著手探討人類最棘手的問題──分我群和他群、階層制度、從眾與服從、合作與競爭、同理心與慈悲心、自由意志的行使、人們對於隱喻和真實的混淆、戰爭與和平等等,從我們靈長類動物的生物起源,到人類獨特的行為模式,做了深刻、揪心但又不失幽默的分析。

  尤其,我們的大腦會快速把人分成我群和他群,而且這種分類往往基於微小的差異、隨機的標準,這種歷程會自動化發生在我們的潛意識中,之後再透過認知來合理化。而這會影響我們的行為。讓我們分為我群之人做出最好的行為,卻對被分為他群的人做出糟糕的行為。

  人類歷史上的戰爭、大屠殺與迫害等等,幾乎都源自於此。然而,這種區分異己的心理要如何治癒呢?生物學可以給我們什麼解方呢?作者告訴我們,儘管人類彼此傷害的行為普世皆然,但也非無可避免,透過大腦科學提供的洞見,我們可以避免讓傷害再次發生。薩伯斯基獨特的幽默,將本書寫的充滿智慧與人情味。長達近千頁的書,從頭到尾都趣味盎然,且例證豐富,無論各個領域的讀者都能從中有所收穫。

  重點節錄:
  針對人類暴力、攻擊和競爭行為,分析得最好的一本書


  ・你不可能在尚未理解恐懼(杏仁核和恐懼及攻擊有關)時,就理解攻擊行為。
 
  ・基因的重點不是無可避免的命運,而是潛力和易受影響的程度。基因無法單獨決定任何事情。基因與環境的交互作用無所不在。比起改變基因本身,改變環境對基因的調控作用,更能產生重大影響。

  ・我們在潛意識中把世界分成我群和他群,並偏好我群。我們很容易被操弄,在幾秒之內,就能決定誰是我群、誰是他群。

  ・說生物系統運作得「很好」是價值中立的評估;完成美好或惡劣的事情都需要紀律、努力與意志力。「做正確的事」永遠都視脈絡而定。

  ・人類發明了社經地位,等於創造出其他具階層的靈長類動物前所未見的從屬形式。

  ・若有人相信大家做出恐怖又傷害的事也沒關係,這不是好事。這世界的痛苦有更大一部分來自有些人雖然反對恐怖的行為,卻在一些特殊情況時,讓自己成為例外。通往地獄的道路由合理化鋪成。

  ・不管是高深莫測的道德推理能力,或者能感受到強烈的同理心,都不代表能夠真正做出困難、勇敢又富有慈悲心的事情。

  ・人類願意為了象徵性的神聖價值而殺戮或被殺。透過協商,可以維持與他群的和平;理解和尊重他們神聖價值的強度有助於維持長久的和平。

  ・我們最糟的行為、我們譴責與懲罰的行為,是生物機制的產物。但別忘了,同樣的道理也適用於我們最好的行為。

  ・有些人的作為提供了驚人的、展現最佳人性的例子,而那些人和我們其他人其實沒有多大的差異。

得獎紀錄

  ★ 《華盛頓郵報》十大好書
  ★ 《華爾街日報》最佳好書
  ★ 《紐約時報》書評最愛好書

名人推薦

  專文推薦
  洪  蘭  國立中央大學認知神經科學研究所教授
  黃植懋 國立交通大學生物科技系助理教授

  共同推薦
  許春金 國立台北大學犯罪學研究所教授
  趙儀珊  國立台灣大學心理學系助理教授
  陳易甫  國立台北大學社會學系副教授
  黃貞祥  國立清華大學生命科學系助理教授
  謝淑蘭 國立成功大學心理學系特聘教授

好評推薦

  ‧關於人類行為高明的跨領域科學研究:我們的腺體、基因、童年如何解釋人類這物種為何可以同時展現利他行為與殘忍行徑?這本書針對這一大團亂七八糟的東西,以溫和的態度全面考察,又因為科學數據和傻氣玩笑的比例恰到好處而增添了趣味。我要投票支持這本書獲選年度最佳科學書。──帕盧.薩格(Parul Sehgal),《紐約時報》

  ‧薩波斯基創造出十分好讀,還不時引人發笑的作品,帶我們在心理學、靈長類動物學、社會學的世界裡四處遊走,探索我們的行為為什麼會是這樣。絕對是我這幾年來讀過最棒的書之一。我愛這本書!──黛娜.天普─拉絲頓(Dina Temple-Raston),《華盛頓郵報》

  ‧要說《行為》是我曾讀過最棒的非虛構作品,也一點都不誇張。──大衛.巴瑞許(David P. Barash),《華爾街日報》

  ‧這本書以跳脫傳統、充滿主見又權威性的方式綜合心理學和神經生物學,將這個複雜的主題加以整合,達到前所未有的平易近人與完整……這趟瘋狂又大開眼界的旅行讓人更了解我們的行為從哪裡來。就連達爾文都會為這本書感到興奮。──理查.藍翰(Richard Wrangham),《紐約時報書評》

  ‧〔薩波斯基的〕新書是他的重要傑作……為科學文獻增添一項驚人成就與無價之寶,絕對會在未來幾年引起熱烈討論。──《明尼阿波利斯明星論壇報》

  ‧這本書既深又廣,多彩多姿、令人激動又感動人心。薩波斯基發揮他深厚的專業基礎,提出身而為人最基本的問題──從展現仇恨的作為到展現愛的作為、從我們強迫性剝奪人性的行為,到重拾人性的能力。──大衛‧伊葛門(David Eagleman),博士、史丹佛大學神經科學家、作家、美國公共電視PBS《大腦》(The Brain)節目主持人

  ‧為科學對人類行為的理解做出了重大貢獻,每個人的書櫃和許多課程大綱上都該有一本……這本書呈現出整合性思考的極致,可以和類似的權威性著作,如賈德・戴蒙(Jared Diamond)的《槍砲、病菌與鋼鐵》(Guns, Germs, and Steel)、史蒂芬‧平克(Steven Pinker)的《人性中的良善天使》(The Better Angels of Our Nature)相提並論。──麥可.薛莫(Michael Shermer),《美國學人》雜誌(American Scholar)

  ‧《行為》是史上最精彩、也最重要的偵探故事。只要你曾經尋思某個人為什麼做出某件事──無論那是好事或壞事、邪惡兇殘或仁慈寬容──你就需要讀這本書。如果你認為自己已經知道為什麼人會做出那些行為,你也需要讀這本書。換句話說,每個人都需要讀這本書。應該要為這本書開處方簽(副作用:笑個不停、嚴重成癮)。旅館房間裡應該要放《行為》而不是《聖經》:然後這世界會變成一個更好、更明智的地方。──凱特.福克斯(Kate Fox),《觀察英國人》(Watching the English)作者

  ‧絕對是權威性著作……〔薩波斯基〕以這份針對人類行為科學的非凡考察,帶領讀者展開一趟壯遊……他讓本書始終充滿娛樂性,在解開謎題的過程中製造出能感染讀者的興奮感……不可思議地整合了許多學術領域。──史蒂芬.波爾(Steven Poole),《衛報》

  ‧很少有一本將近八百頁的書可以讓我從頭到尾專心讀完,如果世界上有任何人能把演化生物學從TED演說家和科普騙子手中拯救出來,那個人可能就是薩波斯基……《行為》涵蓋廣泛,從道德哲學到社會科學、遺傳學到薩波斯基的主場──神經元和荷爾蒙,都包括在內──但全都瞄準同一個問題:為什麼人類對彼此這麼惡劣,以及現狀是否已是疾病末期。──《Vulture》雜誌

  ‧羅伯‧薩波斯基的學生一定很愛他。這位靈長類動物學家、神經學家與科學傳播者在《行為》中行文如一位老師:機智、博學、對於清楚傳播知識充滿熱忱。感覺彷彿有幸在一門步調很快的大學課程上旁聽,老師透過主題性故事和流行文化典故,照亮了這些迷人科學發現的涵義。──《自然》期刊

  ‧薩波斯基的書細緻說明文化、脈絡與學習如何塑造我們的基因、大腦、荷爾蒙和神經元所做的一切。──《泰晤士報文學副刊》(The Times Literary Supplement (London))

  ‧《行為》就像一本出色的歷史小說,加上優秀的文筆與廣博的知識。這是世界上最重要的追蹤報導。──愛德華.威爾森(Edward O. Wilson)

  ‧真是包羅萬象……詳細、易懂又引人入勝。──《電訊報》(The Telegraph (UK))

  ‧《行為》是一部精雕細琢的優美作品,談的是道德背後的生物學。薩波斯基用不同的時間段與系統,對目標多次出擊。他讓你看到這些觀點與系統之間如何連結,也在這一路上讓你發笑與驚嘆。薩波斯基不只是頂尖的靈長類動物學家,還是優秀的作家和超棒的人性嚮導。──強納森.海德特(Jonathan Haidt),紐約大學、《好人總是自以為是》(The Righteous Mind)作者

  ‧這本書是一份範圍廣泛、知識淵博的考察研究,針對所有我們賴以運作,或好或壞,定義我們身為人類的東西……科普書的楷模,富有挑戰性卻也平易近人。──《科克斯書評》(Kirkus Reviews)星級推薦

  ‧〔薩波斯基〕帶著幽默編織出科學的故事……〔他〕對科學的高見值得被廣大群眾聽見,而且很可能在思想上造成長期影響。──《出版者週刊》(Publishers Weekly)星級推薦

  ‧〔薩波斯基〕既清晰又幽默地將浩瀚文獻中數千個有趣研究匯集起來,完成得非常出色……這是一本傑作。──《圖書館雜誌》(Library Journal)星級推薦

  ‧薩波斯基沒有從道德制高點看靈魂如何選擇善惡,而是從實際的生物學著手……這是一份了不起、包含廣博知識的考察研究,討論到所有觀照人類行爲的科學。──《書單》(Booklist)雜誌,星級推薦

  ‧只要一讀羅伯‧薩波斯基這本絕妙的《行為》,你就再也不會訝異,我們糟糕的行為竟然這麼深奧,又牽涉這麼廣泛。我們都有潛力在潛意識中產生偏見、受到童年傷害又在自己所愛的人身上複製出同樣的傷害、形成『我群』的部落,把外來者當成次等的『他群』。但很奇妙的,閱讀這本書也能讓我們抱有希望,知道我們比原本所想的更能控制那些行為。而且《行為》帶給我們的不只是希望──也提供我們知識,關於怎麼做可以達成這個目標、可以表現出更好的自己並避免展現更糟的自己,不管是在個體或社會層面皆然。這真是非常好的消息。──查爾斯.杜希格(Charles Duhigg),《為什麼我們這樣生活,那樣工作?》(The Power of Habit)、《更聰明、更快、更好》(Smarter Faster Better)作者

  ‧這是一本不可思議的書,也是目前針對暴力、攻擊和競爭分析得最好的一本書……這本書在學術上的深度和廣度令人驚豔,奠基於薩波斯基自己的研究,以及他對神經生物學、遺傳學和行為相關文獻的豐富知識之上。譬如,《行為》就我曾涉入的複雜爭論(例如與社會生物學相關的辯論)給予公正的評價,也處理了爭議性的問題,例如我們的狩獵採集者祖先有沒有互相打仗。他甚至提起自由意志這個話題,而他討論自由意志時,其思路清晰的程度勝過許多哲學家。以上所述的一切,薩波斯基都以輕巧有趣的筆觸、出色地辦到了,無怪乎人們公認他是今日科學界最棒的老師之一。──保羅.埃力克(Paul R. Ehrlich),《人類的演化》(Human Natures)作者
 

作者介紹

作者簡介    

羅伯.薩波斯基 ROBERT M. SAPOLSKY


  羅伯.薩伯斯基是位神經生物學家(研究大腦的人)加上靈長類對物學家(研究猴子和猩猩的人),從小喜歡閱讀,花長時間閱讀和想像與銀背大猩猩一起生活的樣貌。他出生於紐約布魯克林,父親是來自蘇聯的猶太移民。

  1978年,薩伯斯基在哈佛大學以優異成績獲得生物人類學學位,之後前往肯尼研究野外猩猩的社會行為。之後回到紐約並在洛克菲勒大學學習,獲得了博士學位。他目前是史丹福大學生物學暨神經學教授,麥克阿瑟基金會授予研究資助,也是好幾本書的作者。著有數本非虛構作品,包括《一隻靈長類動物的回憶錄》(A Primate’s Memoir)、《睪固酮的麻煩》(The Trouble with Testosteron)和《為什麼斑馬不會得胃潰瘍?》(Why Zebras Don’t Get Ulcers)。他與妻子、兩個孩子和他養的狗住在舊金山。
  
  許多人說,《行為》一書只有這位研究人類行為的世界級科學家薩伯斯基寫得出來,它一書回答了人類最根本的問題:我們的行為從何而來?

譯者簡介    

吳芠


  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與輔導學系碩士畢業。

  譯有《不要靜靜走入長夜》、《如何說,如何聽》、《當我即將離你而去》。
  
  譯注:美國瓊斯鎮(Jonestown)於1978年發生宗教信徒喝下含毒飲料而集體死亡的事件,之後「drinking the Kool-Aid」成為固定說法,常用來形容有人盲目相信他人或從眾。

目錄

行為(上)
前言   
第一章    行為
第二章    一秒之前
第三章    數秒到一分鐘之前
第四章    數小時到數天之前   
第五章    數天到數個月之前
第六章    青春期,或者說是「老兄,我的額葉皮質跑哪去了?」
第七章    回到搖籃裡,回到子宮裡
第八章    回到你還只是個受精卵的時候
第九章    數百到數千年之前
第十章    行為的演化

行為(下)
第十一章  我群 vs. 他群
第十二章  階層制度、服從與反抗
第十三章  道德與做正確的事──在你搞清楚那是什麼之後
第十四章  感受別人的痛苦、理解別人的痛苦、減緩別人的痛苦
第十五章  我們賴以殺戮的隱喻
第十六章  生物學、刑事司法系統與(喔,有何不可?)自由意志
第十七章  戰爭與和平
結語

致謝
附錄一
附錄二
附錄三
參考資料
圖片出處
 
 

推薦序

行為的出現其來有自,學習用別人的角度看事情

洪蘭 (國立中央大學認知神經科學研究所教授)


  這是一本少見的內容豐富,又能深入淺出地把複雜的大腦和行為的關係解釋得很清楚的好書。假如我還沒有退休,我會選它作為我在中央大學開的「大腦與行為」這門課的教科書。多年來,我一直在尋找有關人類行為各個層面和大腦關係的書都沒有找到,現在它出來了,我卻已經退休了,失之交臂,很是可惜,現在寫這篇推薦序,希望所有的學生都享受到這本好書帶來的智慧。

  這本書的原文版有七百九十頁,厚到讓許多學生不敢去碰它。其實它的文字很淺(用現在流行的語言來說,就是接地氣),讀起來並不辛苦,只是不適合躺在床上讀,因為書太重,手會酸。

  這本書很適合醫學院的學生,修心理學、社會學、犯罪學、人類學,甚至商學院的學生去讀,因為它用大腦實驗的證據來解釋行為發生的原因,對想要瞭解一個行為有實質的幫助。

  本書作者是史丹福大學醫學院的神經內分泌學教授,也是少數人文素養,尤其在演化和宗教方面,造詣很深的神經科學家。他寫過好幾本書,其中《斑馬為什麼不會得胃潰瘍?》台灣有翻譯(遠流,二零零一年出版)。

  這本書醫學院的學生要去讀,因為一個好的醫生是醫人而不是醫病,要醫人,必須知道病人這個病或行為的由來,尤其精神科的學生更要去讀。

  至於心理學、社會學、犯罪學的學生要去讀它,因為行為跟環境有直接的關係,環境甚至會影響基因的展現與否(這叫表觀基因學,Epigenetics)。比如說台灣最近頻頻發生虐童案,政府的做法是加強社工人員對高危險家庭的訪視,以及暢通醫生和老師通報的管道。但是這些都是事後的補救,對孩子來說,身心的傷害已經造成了,而且這個傷害會影響孩子一輩子,代價太大。政府的重點應該放在事前防範,立法使國家的幼苗來得及長大(尤其現在少子化嚴重,好不容易生出來了,又受虐而死,對國家真是損失),所以要根絕虐童必須治本才能事先防範。但是要事先防範必須知道它發生的原因才可能對症下藥。作者在書中舉了很多大腦的實驗說明家暴跟父母或施虐者承受的壓力有關,壓力會提升動物的攻擊性,而攻擊性能減輕壓力。

  譬如實驗者在電擊一隻老鼠後,發現這隻老鼠的糖皮質素濃度和血壓上升,牠會猛吃東西或啃木頭來緩解壓力(人類也會猛吃油炸的高糖分食物來抒解壓力)。但是老鼠發現最有效的抒解方式是去咬另外一隻老鼠,實驗發現越用替代性攻擊,施虐者體內的糖皮質素越低。

  動物觀察者發現高階的公狒狒在打輸了以後,會去打另外一隻低階的公狒狒,這隻公狒狒又會去打在旁邊的母狒狒,母狒狒轉頭就去打小狒狒出氣。

  人類也是這樣,最近有一個母親在受到丈夫的家暴後,打她的親生兒子,強迫他吃地上的食物。這件事被傳上網後,很多打抱不平的網民用人肉搜尋方式找著她後,圍攻她。

  研究又發現經濟衰退時,配偶和孩子受虐的比例就升高。有一個研究更發現本地足球隊無預警輸球時,家暴的比例就上升10%(如果贏球或本來就預期會輸就不會上升),賭注越高,家暴越兇。如果輸給對頭的球隊,家暴上升20%。所以政府應該把施政重心放在改善經濟,減少失業,並且匡正社會風氣,譴責外遇等危害家庭幸福的因素上,若不從根本去改善,只是加強訪視與通報是於事無補的。

  本書有很多實驗使讀者瞭解過去看到的現象是為什麼會發生,我在念研究所時,研究指出美國的智力測驗有文化上的偏見,對偏鄉或非西方主流文化的孩子不公平。譬如把香蕉、猴子和熊三張圖片給孩子看,請他們找出誰和誰應該放在一起,結果西方的孩子會把猴子和熊放在一起,因為都是動物,但是東方的孩子會把猴子和香蕉放在一起,因為猴子吃香蕉。這實驗顯現出的是西方人注重的是類別,東方人注重的是關係。但是為什麼是這樣,不知道。在當時,對很多現象我們是知其然,而不知所以然。但是在看了這本書後,就知道原來人的觀念受到文化和環境的影響,凡是個人主義(individualism)強的社會,人們偏重理性分類,而集體(collective)主義強的社會因為要靠團體的力量才能生存下去,他們重視關係。作者舉例說一樣是中國人,有著相同的種族、語言和文化,但中國南方因為種稻,需要大量人力,必須全村人力一起插秧、一起收割,結果發展出集體文化的社會,而北方缺水,只能種小麥,小麥不像水稻需要群力群策,就發展出個人主義――我只為我的行為負責,所以中國南方人和北方人在「圍巾、手套和手」的配對上有不同:北方的孩子會把圍巾和手套放在一起,因為它們是衣物類,類似西方人;而南方的中國人把手套和手放在一起,因為手套是給手戴的,它們有關係。

  作者從大腦和實驗的證據上指出了東西方文化在行為上差異的原因,這些知識讓我們學會包容,瞭解行為的出現是其來有自,從而懂得用別人的角度去看事情,而不再有像過去那種沙文主義的偏見出現。

  佛里曼(Thomas Frieman)說:在世界是平的,在天涯若比鄰的現代,人必須知己知彼,才能海內存知己。這是一本值得閱讀,值得深思的好書,請好好地享受它。
 

詳細資料

  • ISBN:9789578654570
  • 叢書系列:
  • 規格:平裝 / 992頁 / 17 x 23 x 6.3 cm / 普通級 / 單色印刷 / 初版
  • 出版地:台灣
  • 本書分類:>
  • 本書分類:>
  • 本書分類:> >

內容連載

服從與從眾,不服從與不從眾
 
所以人類同時屬於許多階層,而階層建立在抽象的概念之上,偶爾會選出努力提升共同利益的領導人。現在,再加上對領導者的服從——這和某隻蠢蛋狒狒在雄性首領逼近時順從地讓出遮蔭地點完全是兩回事。人類服從的權威不只包含占有王位的人(吾王駕崩,吾王萬歲),也包括權威這個概念本身。服從的元素從忠誠、欽佩、仿效,到阿諛奉承、諂媚、和工具性的自利。可以只是純粹的順從(也就是並非真的同意,只是附和大家而公開從眾),或是喝下Kool-Aid飲料(也就是認同權威,內化並擴大權威的信念)。[1]
 
服從和從眾密切地交織在一起,從眾這個概念是前一章的核心,但在此也納入討論範圍。服從和從眾都包含了附和他人,前者附和權威,後者附和群體。對我們來說,重點在與共通性。此外,這兩者的相反──不服從和不從眾──也交織在一起,而且其範圍可以從標新立異的獨立性,到有意和被決定的反從眾。
 
重要的是,這些都是價值中立的字眼。從眾可以很棒──如果一個文化中的所有人都同意上下搖動你的頭代表「是」或「否」,對眾人大有幫助。就群眾的智慧所帶來的好處而言,從眾是必要的。而且從眾可以真的很令人感到安適。但從眾顯然也可以變得駭人──加入霸凌、壓迫、迴避、驅逐、殺戮的行列,只因為其他人也都在行列中。
 
服從也可能很好,從所有人都停在寫了「停」的標誌前,到我的小孩在我和太太說「該睡覺囉」時乖乖聽話(對比我青春期的偽無政府主義行徑,還真是難為情)。有害的服從顯然就藏在「只是服從命令」之下──從踢正步到瓊斯鎮那些可憐的人遵從命令殺了自己的小孩都是。
 
根源
 
從眾和服從都出現在人類以外的物種及年紀很小的人類身上,可以證明這兩者有很深的根源。
 

 

 

 

戀愛,練愛。有人說愛情就是在多次戀愛中練出來的。 誠然,失敗乃成功之母。這條至理名言用在這裡好像也說得在理。 畢竟失敗一次,我們就有了新的經驗教訓,下一次戀愛時,可以避免類似的錯誤再發生。 然後想像是美好,現實往往不從人願。 我看過很多人經歷了戀愛失敗的挫折,就一蹶不起,心灰意冷,從此對戀愛退避三舍。有的人甚至跳樓自殺,結束了年輕的生命。 可見練愛也是因人而異,有的人練得起,有的人是練不起的。 ... 但情竇初開的我們,又怎麼會知道自己是練得起那一類人,還是練不起那一類人呢? 無論是哪一類人,掌握這五大戀愛基本法則,你的戀愛不光只開花,還會結果實。 (一):觀察人品三觀 愛默生曾說:一個人的品格不應由他的特殊行動來衡量,而應由他的日常行為來衡量。 如果你對誰有好感,或者誰向你表白,那麼觀察他的日常行為,而不是每天每日他對你噓寒問暖的特殊行動。 一個人的日常行為,隱藏著他的人品三觀,好的修養能在你面前裝一時,但裝不了一世。他的言論,他的脾氣,他的性格,他的為人處事態度,這些都非常重要。 畢竟你要是接受了他,那麼他的一切都會對向你。 如果他言語尖酸刻薄,那麼你就會成為他的嘲諷的對象;如果他的脾氣暴躁,那麼你隨時都得擔心他是不是又要遷怒發火;如果他的性格強硬,那麼你可能會常常跟她起爭執;如果他有暴力傾向,那麼你隨時都有挨揍的可能。 ... 你想想,這一切能夠承受嗎?搞不好,輕則傷身,重者亡命都不在話下。 泰國殺妻騙保案就是一個現實例子。 張某凡和死者小潔,通過朋友介紹相識,處了沒幾個月就張羅著結婚了。張某凡聲稱他是某銀行的客戶經理,工作踏實認真,誠信待人,每日早出晚歸。而且父母都有工作,聽著似乎還不錯。於是兩人幾乎閃婚,生了一女才一歲多,便到泰國遊玩。沒有想到這居然是小潔人生的最後一次出遊,她便在丈夫的精心策劃下溺水而亡。屍檢報告,身上各處淤青,甚至肋骨都斷了一根,體內內臟撕裂出血。 直到案發後,眾人才得知這個偽裝的很好的張某凡早就無業兩年多了,但他每天都西裝革履地出門,讓人誤以為他去上班了。而且據相識的人說張某凡脾氣惡劣,砸手機,砸擋風玻璃,砸東西也是常有的事。 無業還常常給主播打賞錢財,欠下巨債,提前就給死者小凡買了多份壽險。能查到的就有18份之多,金額總計3326萬元。據說這還可能不是全部。 跟著如此人心邪惡的人在一起談戀愛,那純粹是在玩命。 人只有一條命,誰也不能僥倖地以身犯險,皮囊終究是枯骨,心靈美才是真的美。 好的人品,正直的三觀,即是你的人身保障,也是你們愛情的保障。 這個是重中之重。 (二):相互尊重理解 托爾斯泰曾說:我們平等地相愛,因為我們互相了解,互相尊重。 平等相愛的前提,就得先互相理解,互相尊重。 戀愛是兩個人一起走路,不能平等,豈不是就成了高低腳。你走的難受,她也走的難受,遲早有天分道揚鑣,各找各自對稱的腳。 現實生活生活中,這樣高低腳的組合比比皆是,高腳仗著自己的先天優勢處處鄙視矮腳,矮腳在後面用盡全力卻被忽視成渣。 張明就是這樣一個後悔的男人,他跟女朋友同居時,就跟回到自己家裡一樣,完全是個甩手大爺。家裡什麼事兒都不干,地不掃,衣服不洗,馬桶不刷。見天遇到女朋友沒做好的地方還吹毛求疵地橫加指責。 因為是女朋友追的張明,所以張明對著女朋友的時候,總有一股高高在上的得意勁兒。覺得自己能看上對方,就該燒高香把他供起來似的。 女朋友開始也的確是把他供起來的,家務活全包,還得上班,還節假日各種禮物上陣。可是這樣的好日子沒過多久,女朋友就不樂意,漸漸開始指責張明一點也不尊重理解她。待到後來,兩個人就分道揚鑣了。 而這時候,張明才發現做個家務這麼麻煩累人,馬桶和地必須得天天清理,否則就慘不忍睹。他每天下班回來做了飯就累的連衣服都不想洗,衛生堅持了幾天便堅持不下去了。所以分手後沒過半個月,他的溫馨小屋就變成了邋遢的狗窩。他漸漸才明白自己的吹毛求疵是多麼的傷人。 ... 本來是女追男開始戀情,沒想到最後還是女的提出了分手。 向來也是因為女方在這場戀愛中沒有得到她該有的尊重和理解吧。 心心念念地付出,反而吃苦不討好。 他作為男人都覺得家務累,煩人,那么女人豈不是更累? 戀愛不是要拔頭籌,被追的就永遠恃寵而驕,要對方時時刻刻圍繞著你轉。 不錯,他是你的對象,但他也是一個獨立的個體,他有他的生活,有他的工作,有他的圈子。 如果對方是醫生護士,那麼你在選擇他時,就要尊重他的職業,理解他的辛苦,而不是無理取鬧,什麼太忙了都不陪我啊等等。 如果對方只是工薪階層,你就要尊重理解他的消費水平,不要埋怨情人節都捨不得給你送香奈兒。 如果對方也和你一樣工作時長,何況是女人,你就要尊重理解她的身體,不要埋怨她不做家務。 這樣時時刻刻把對方放在自己同等的高度,兩條對稱的腿一起走戀愛路,你不累她也不累,戀愛這條路才能走的更長更遠。 (三):相互付出關心 茨威格曾說:不知道所有命運贈送的禮物,早已在暗中標好了價格。 也許是毒雞湯喝多了,很多人拿對方對自己的付出關心程度來衡量愛情的高低。 這樣就出現了一味索取而不付出的社會現象,有人沾沾自喜,甚至有人為此失去了生命。 留學生求愛不成將對方從19樓拋下就是這樣一個例子。 男方從中學時代就開始追求女方,那時候畢竟還小,以學業為重。所以女方就拒絕了男方。隨著年歲的增長,男方一再表白後,女方還是未明確表示答應男方。但這期間男女方相處還是挺愉快的,男方節假日送禮,女方也是收受了的。 到了後來,男方出國留學,女方通過微信或者網上跟男方聯繫後,關係密切起來了。也不知道是不是因為男方在國外,奢侈品買起來比較便宜。 ... 男方後來送的禮物都屬於名牌奢侈品類的寶寶鞋子,網購或者回國順帶,幾乎沒有哪次落空。 這次回杭後,男方向女方表白時,女方還是以再了解考察他為由拒絕男方的表白。男方心裡很不服氣,覺得自己這麼多年花的人力物力用心足夠了。而女方又轉而指責他性格不合適,她們不可能。 不可能一詞徹底壓斷男方心裡那根弦,他瞬間怒從心起,將女方從19樓拋下,當場斃命。 人其實都是相互的了解考察的,你要愛,他也要愛。他證明給了你看,你卻不能證明給他看,那麼天平就會失衡,一邊重一邊輕。當到了極限的那一碼時,就是輕的那邊被徹底翻盤的時候。 你沾沾自喜的愛情甚至是寶貴的生命就被這些明碼標價的禮物狠狠地打翻在地。 那時你再哭,再後悔也沒有用了,就如同過期的禮物一樣失去了原本的價值。 相互的付出關心,愛情這顆小樹,才會在愛的雨露澆灌下,越長越高,越長越大。 (四):要有男女邊界感 有一種教養叫:熟不逾矩,親而不昵。 也就是說再熟悉,再親切的人都要不越界,不越規,過分親昵而不莊重。更何況男女有別。 這其實就是人與人之間的邊界感,而處於戀愛關係,更要有男女邊界感。 人是群居生物,從小到大,誰還沒有幾個青梅竹馬,誰還沒有幾個鐵桿哥們兒。 單身狗的時候,你們打打鬧鬧,摟摟抱抱,別人可能不會說什麼。 但你一旦戀愛了,也就是說無形中跟對方簽訂了一對一協議。這時候你再和異性青梅竹馬摟摟抱抱,再和異性鐵桿哥們兒打打鬧鬧。對方心裡會怎麼想呢? 你會覺得對方無理取鬧?會覺得對方心眼太小?會覺得對方心思齷齪? 不要忘了,男人最了解的還是男人,女人最了解的還是女人。都是千年的老狐貍,玩什麼聊齋啊! 如果你跟青梅竹馬摟摟抱抱的同時,能坦然地看著對方跟她的鐵桿哥們兒打打鬧鬧,我相信你們要嘛不愛,要嘛就是真愛。 很多人戀愛失敗,就是因為自己的男女邊界感不分。 ... 閨蜜的男朋友孫禮就有個青梅竹馬的鄰家小妹妹,自從有一次飯局中她們相識了後。再後來每一次,她和男友孫禮約會,都能看見這個小妹妹的身影。 而且兩人毫不顧忌場合,不顧忌閨蜜的看法,經常走著走著就手挽手走到一邊去了,落後的閨蜜哭笑不得,這到底是她男朋友還是人家兩個人一對呢? 就連看場電影,那個小妹妹也要坐在他們中間。 閨蜜煩不勝煩,提醒了男友幾次,還被男友嘲諷心思不堪,想多了,他們這麼多年來都是這樣的。 其實這個小妹妹也不小了,男友27,小妹妹都22了,男女邊界早就該有了。也不知道誰在自欺欺人,反正閨蜜是看不下去他們這樣子摟摟抱抱,還美其名曰,青梅竹馬關係似兄妹! 不是說你談了戀愛,就一定要開始重色輕友,而是要熟不逾矩,親而不昵。這樣讓對方心安,戀愛才能更好的走下去。 一個沒有男女邊界感的人,怎能放心的跟你談戀愛,中央空調暖所有的人,沒個區別。我我咋知道你到底愛的誰呢? (五):必不可少的經濟基礎 馬克思曾說: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 修一座高樓,需要打下結實的地基,方才能在上面添磚加瓦。 戀愛的本質也是一樣的,沒錢沒經濟拿什麼來談戀愛?舌綻蓮花那也只是一時,心與心的交流就在兩人點點滴滴的相處中一步一步加深。 相處自然少不了花錢,就是話說多了還口渴呢。 很多戀人總是拿愛情為籌碼,來諷刺要挾另一方嫌貧愛富。而這種情況往往還都出現在多年戀情關係上。 大學同學和她女朋友分手了,原來他們是班裡最看好的一對。畢業就分手,如同一個魔咒一樣被他們誠摯的愛情打碎了。 如今畢業快七年了,原以為他倆早結婚了。沒想到在微信群里一問,兩人都分手了。知道內情的人爆料,說女方年前相親了一個事業有成的對象嫁人了。男方光棍一個,一直在到處罵女方嫌貧愛富,拜金女,根本不愛他。 ... 知道內情的同學沒有一個同情男方。 一個跟你談了十年戀愛的女子,她不是現在才知道你窮,而是第一天相處便知道了。她那時候年輕漂亮,她有大把的青春可以嫌貧愛富,但她沒有嫌貧愛富。如今歲數大了,都30歲了,你卻說她嫌貧愛富,不愛你了,真是可笑。 我們常說,生活要不慕虛榮,安貧樂道。但本該過得好一點,為什麼要為貧窮找藉口。人都是往上走的,一個女孩子沒跟你談戀愛前,活的漂漂亮亮的,跟你在一起卻過得黯淡無光,不如單身。 這種消耗自己的戀愛不要也罷。忍得了一時,過不了一世。 都說貧賤夫妻百事哀,其實戀愛也是同樣需要經濟滋養的。 要想戀愛穩定長久,甚至開花結果,經歷基礎才是最終王道。 ... 最後結語:人上一百,形形色色,如致青春裡面林靜所說:愛情是一條河,誰不是摸著石頭過河呢?每個人都有自己對愛情的感悟,或許有同感,或許不一樣。但這五大基本法則掌握了,你的戀愛不光只會開花,還會結果實的。

 

 

 

 

 

文章來源取自於:

 

 

每日頭條 https://kknews.cc/emotion/8k4gzve.html

博客來 https://www.books.com.tw/exep/assp.php/888words/products/0010817344

如有侵權,請來信告知,我們會立刻下架。

DMCA:dmca(at)kubonews.com

聯絡我們:contact(at)kubonews.com


魚池鄉消化功能異常看什麼科秀水頭暈中醫推薦埔心自律神經失調中醫推薦埔里注意力不集中看什麼科
芬園耳鳴看什麼科 名間鄉胃脹治療有效中醫診所 很多人都在這鹿港中醫診所看好的,自律神經失調改善很多花壇失眠睡不著治療有效中醫診所 彰化憂鬱症治療中醫 最推薦的溪湖中醫診所,自律神經失調改善很多大葉大學附近推薦淺眠或多夢改善中醫診所 溪州心悸改善中醫診所 網友都推薦的彰化中醫診所,自律神經失調改善很多埔心晚上淺眠看什麼科 水里無法進行中高強度運動改善中醫診所 最推薦的員林中醫診所,自律神經失調改善很多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llr68xj71t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